克孜尔千佛洞(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

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都有特殊的价值。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克孜尔千佛洞背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渭干河,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与敦煌莫高窟齐名,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
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绘画技法
菱格构图——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奇绝手法。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舍生救猴群的曲折故事。
泥壁上直接作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又一奇妙手法。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的一朵奇葩。

文物价值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之一。其中,伎乐壁画又是极其丰富的一部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够得知古龟兹世俗的生活场景。比如克孜尔壁画中伎乐人物被加上了彩色的披帛,随风飘逸、迎风飞舞、极富动感。包括宝珠、法器等物品也缀似彩带飘飞。在舞蹈形象上,克孜尔壁画中S形的人物曲线,女性头右倾,胸侧转向左,臀部向旁耸出的独特立姿,显然深受印度舞蹈的影响。另外还有乐器的流传诸如五弦琵琶,弓型箜篌都是随佛教传入龟兹的印度系乐器。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以龟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根基,以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优势,加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佛教文化的广泛流传,使龟兹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克孜尔千佛洞的艺术成就是龟兹文化的代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传说
千佛洞附近一条幽深山坳中,还有“千泪泉”名胜。在这里,流传着一个有关克孜尔千佛洞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龟兹国王有一个独生女儿。公主年轻美貌,聪敏善良,被国王视为掌上明珠。有一年夏天,公主进山打猎,闯进了这个荒山沟,遇见一位英俊勇武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青年向国王求亲,国王提出苛刻的条件刁难他,要他三年之内在山里凿出一千个洞窟。
青年回到家乡,便在荒山沟的悬崖峭壁上日夜不停地开山凿洞。当他凿了九百九十九个洞窟时,不幸积劳成疾,累死山中。消息传到公主耳旁,她痛不欲生,立即赶到死者身边,抱尸大哭,最后化成了一块终滴水的岩石。这就是现在克孜尔的一处胜景——滴泉,也叫”千泪泉”。这股长年滴不尽的泉水,给茫茫戈壁滩带来了生命与活力,它浇灌着山谷间三千多亩土地,也为附近的石窟增添了一片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