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腾湖(Bosten Lake),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汉书·西域传》中的“焉耆国王至员渠城,南至尉犁百里,近海水多鱼”中的“近海”、《水经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

博斯腾湖介于东经86°40′~87°25′,北纬41°56′~42°14′之间,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 (2020年),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处17米。湖区深居欧亚腹地,光照充足,热量丰沛,雨量稀少,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博斯腾湖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同时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博斯腾湖的湖体可分为大湖区和小湖区两部分,大湖的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小湖的面积仅有百余平方公里。
《隋书》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湖区周围生长着广茂的芦苇,是中国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此外博斯腾湖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2002年,博斯腾湖湖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天然湖泊水域风光型自然风景区,涉及博湖、焉耆、和硕、库尔勒三县一市。2014年5月,博斯腾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新疆第八家国家5A旅游景区。
2021年10月,博斯腾湖被收录于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

形成演变
博斯腾湖所在的焉耆盆地属南天山造山带中的山间断陷盆地,地质历史上曾是塔里木古老地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亿年左右的前震旦纪。距今250万年左右的新第三纪末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使该区发生大规模差异性升降,博斯腾湖南缘的老断裂和北缘的新断裂活动强烈,断裂之间的博斯腾湖地区开始强烈沉降,博斯腾湖上游的开都河也因大尤鲁都斯盆地和焉耆盆地的沉降、两盆地之间准平原的抬升而强烈下切,形成了长达50千米的开都河大峡谷,加上开都河源头地区的山体已大多抬升到雪线以上,使大气降水以粒雪冰的形式贮存起来,并长年源源不断地向博斯腾湖供水,博斯腾湖才得以真正形成。

地形地貌
博斯腾湖流域地处封闭的山间盆地——焉耆盆地,地形总趋势北高南低,自山前向博斯腾湖依次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开都河三角洲和博斯腾湖盆地。博斯腾湖南边和北边海拔较高,受湖泊水位变化影响较小,而西侧和东侧,对湖泊水位变化响应明显,也就是说博斯腾湖西侧和东侧地势平坦更容易受到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而南侧和北侧因为地势较高,受湖泊水位影响较小。

鱼类资源
1971年以前,博斯腾湖鱼类组成比较简单,只有几种鱼类,其中以扁吻鱼(大头鱼)和塔里木裂腹鱼(尖嘴鱼)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后进行多次引种,把长江流域和北疆额尔齐斯河的许多经济鱼类引进博斯腾湖;1992年,全湖已有24种鱼类,经济鱼类有草鱼、青鱼、鳞鱼、缩、团头鲂、三鱼鲂、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鳜鱼、鲤、鲫、赤鲈、塔里木裂腹鱼、西伯利亚斜齿鳊、东方真鳊、贝加尔雅罗鱼、日本河内娜共18种。随着鱼类引种工作的发展,渔获物的组成和鱼产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鱼年产量从20世纪60-70年代的1000吨上升到1992年的2000吨左右,渔获物的组成从以尖嘴鱼为主变化到以鲫、赤鲈、贝加尔雅罗鱼为主。至2015年,博斯腾湖共有鱼类30余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等,较出名的为赤鲈,也就是俗称的五道黑。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1977年~1983年,博斯腾湖均以甲藻和硅藻占首位,兰藻、绿藻数量很少,只在夏季高温时兰藻门的微囊藻占一定的数量,可影响到部分水域,使湖水变色。1987年,兰、绿藻的比例上升,硅藻的比例相应下降,优势种为兰藻、甲藻。1987年~1989年,主要以绿藻、兰藻、甲藻为优势种,特别是绿藻门的骈胞藻在春、夏季占优势,为总藻量的23%~73%。兰藻门的微囊藻在8~10月随着温度的升高,数量由每升几十个增加到上千个,在部分湖面上出现少量条状“水华”。甲藻门的生物量也占一定的比例。至2015年,具不完全统计,博斯腾湖中有浮游植物127种,其中硅藻门最多,达45种,绿藻门次之,有41种。
●浮游动物
1977年5~6月,博斯腾湖浮游动物平均数量最高,达到2575.85个/升,1983年9月又趋于下降,月平均只有136个/升,以后又逐年上升。优势种由1977年的甲壳类、轮虫类转变为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其个体数也大大的超过了甲壳类,两者占中污带的种类较多,还出现了少量的耐污种。至2015年,博斯腾湖浮游动物有83种,其中原生动物最多27种,轮虫次之42种。